本篇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马说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2、《马说》选自
- 3、马说选自
- 4、马说的题《附答案
- 5、马说选自哪里的第四篇
- 6、马说的解释和理解
马说初中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马说 作者:韩愈 原文 original text 译文 translated text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2、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马说》选自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韩宇,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马说》一文选自《__韩愈文选__》,其作者是___韩愈___,他是唐代文学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马说》原文及课下注释 【课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死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选自
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韩宇,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3、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4、(选自《昌黎先生集· 杂说》韩愈 唐)或(韩愈文选)译文:世间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马说的题《附答案
阅读文言文 ,回答17—20题 阅读《马说》,完成17——20题 。(9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小题1:《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
参考答案: 第三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深层探究 “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作“千里马”。
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及含义。①食马者 食通饲,喂养。②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显现。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④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表示疑问语气。
“马之千里”解释语序不当扣1分,“或”、“尽”等关键词未正确解释扣1分。(2分)小题1:策马、食马。(2分。每个1分。如答“策之”、“食之”也可。)小题1:围绕作者良好的愿望作
马说选自哪里的第四篇
1、《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2、《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韩宇,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出自:唐 韩愈《杂说》第四篇《马说》原文选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释义: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而从常识论,一篇说理散文,基本上总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韩愈的《马说》肯定是一篇说理文,但它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更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马说的解释和理解
说是一种文体,本文题目的意思大多数教辅资料上都解释为说说千里马,可是我今天要推翻这个观点,把本文题目理解为千里马的自述,请大家跟着我这个思路去分析鉴赏。
《马说》翻译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马说的解释和理解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在奴隶的手里受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凭借千里马的名称而称呼它。
【理解】《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