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得心应手的意思解释
- 2、得心应手是什么意思呢?
- 3、得心应手的意思?
得心应手的意思解释
得心应手,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战国·庄周《庄子·天道》。 这个成语意思是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其本身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得心应手造句如下:
1、不但烧菜煮饭难不倒她,裁缝编织,她更是得心应手。
2、战略性地使用异步工具可以使您的同步会议更加高效,让您的经理工作更为得心应手。
3、没想到他连这么难的动作,都能得心应手的完成。
4、政府的.影响很可能会巩固“这三座高山”,他们同国家部门打交道更加得心应手,可以有效的把条例的费用平摊到巨大的收入基数去。
5、拉小提琴她不行,弹钢琴的话她可得心应手得很。
6、这两项工具用来得心应手,在多种情况下,尤其是当读其他人的代码或试图澄清自己的时候。
7、她做菜越来越得心应手了。
8、一个遵循犹太教饮食教规男人的奇怪杂志,作者似乎收集了大量的食物配方,写起来得心应手。
9、至今他对税制改革似乎得心应手。
10、韦伯认为这个新诞生的国家理应拥有一套自己的、使用起来比它原来继承的更加得心应手的英语用法。
11、对于此类间接管理的方法,你可能并不能完全得心应手,但是,这便是团队的工作。
12、他俩是舞台上老搭档了,所以演起来配合得得心应手。
13、在现实生活中你练习的越多,你用起来就会越得心应手。
得心应手是什么意思呢?
得心应手,是汉语的一则成语,出自战国·庄周《庄子·天道》。
这个成语意思是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比喻技艺纯熟或做事情非常顺利。其本身结构为连动式,在句子中可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1、成语出处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zhuó)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战国·庄周《庄子·天道》)
翻译:
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你办事从容不迫,并且很有见地,是如何学到的?”管仲回答说:“大王,其实我任何窍门都没有,只有样,那就是读书。”齐桓公听后,从此也抓紧一切时间读书。
有一天,齐桓公正在津津有味地读书,琅琅的读书声传到堂下。这读书声扰得在堂下制造车轮的老工匠轮扁心烦意乱。于是,他放下手中的工作,走到堂上来,问齐桓公:“请问大王,什么书使你读得如此入神?”齐桓公见状,有些生气,但还是回答说:“我读的都是圣人的书。”轮扁问:“圣人还活在世上吗?”齐桓公说:“他们有的早就死了。”轮扁说:“人已经死了,那书上说的不全是废话吗?”齐桓公听后勃然大怒,说道:“本大王在读书,你这个工匠胆子也太大了,竟敢说我读的书都是废话,今天你给我讲出道理,否则我就取下你的人头!”轮扁见齐桓公发怒,不慌不忙地说:“大王息怒。我轮扁是制作车轮的,就拿加工车轮的事来说说吧。车轮的轴孔做大了,铆起来就容易松动不牢固,如果做小了就会因铆太紧而发涩,难以装配进去。只有宽紧合适,恰到好处,这才行。我做活时,得心应手,这里有技术的奥妙,但无法用语言表达,我说不清其中的道理,所以也无法把它传授给我的儿子,儿子也无法继承我的手艺。大王你看我现在已七十多岁了,我还得亲自动手做车轮。否则,我不做了,别人也就无法制作车轮了。古代圣人的那些精妙的东西是无法用语言传给后世的,所以那些东西随着他们的死亡而失传,因而留下的都是废话。”齐桓公被轮扁这番话弄得哭笑不得,但他认为轮扁作为一个工匠,受环境及知识的限制,说出这话也不足为奇,便原谅了他。
2、成语寓意
“得心应手”这个典故中轮扁以自己得心应手的技艺嘲讽了历史上那些轻视劳动人民的实践,专门靠搬弄“圣人之言”装潢门面的统治者,强调了通过自身长期的实践取得经验的重要性。然而完全否定从书本获得间接经验的可能性,也是有其片面性。
3、成语运用
(1)对于此类间接管理的方法,你可能并不能完全得心应手,但是,这便是团队的工作。
(2)没想到他连这么难的动作,都能得心应手的完成。
(3)只有勤学苦练,做事才能有条不紊,得心应手。
得心应手的意思?
得心应手。
汉语成语,拼音是dé xīn yìng shǒu,意思是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出自《庄子·天道》。
【出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
译文:(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
【语法】:连动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各种技艺。
《庄子·天道》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
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译文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问齐桓公说:“请问,您所读的是什么书呀?”桓公说:“是(记载)圣人之言(的书)。”又问:“圣人还在吗?”桓公说:“已经死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桓公说:“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轮扁说:“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砍削(木材)制作轮子,(榫头)做得过于宽缓,就会松动而不牢固,做得太紧了,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我做得)不宽不紧,从手中做出的活儿,正符合心中摸索出的规律。
这种火候嘴里说不出来,但是有个规律存在其中。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我已七十岁了,还在(独自)做车轮。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一起)死去了,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