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成语词目韬光养晦成语拼音tāo guāng yǎng huì成语解释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成语出处
成语词目
韬光养晦
成语拼音
tāo guāng yǎng huì
成语解释
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
成语出处
《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成语示例
近义词
韬光晦迹
韬光养晦成语接龙
韬光养晦→晦迹韬光→光宗耀祖→祖宗成法→法不徇情→情意绵绵→绵里藏针→针头线脑→脑满肠肥→肥头大耳→耳闻目染→染风习俗→俗不可耐→耐人咀嚼→嚼穿龈血→血国三千→千金之家→家至户察→察颜观色→色授魂与→与时消息→息怒停瞋→瞋目张胆→胆大包天→天高听下→下陵上替→替天行道→道寡称孤→孤俦寡匹→匹夫怀璧→璧合珠联→联袂而至→至再至三→三老四少→少不更事→事无大小→小康之家→家破身亡→亡魂失魄→魄散魂消→消遥自在→在人耳目→目不邪视→视同儿戏→戏蝶游蜂→蜂附云集→集腋为裘→裘弊金尽→尽情尽理→理不忘乱→乱琼碎玉→玉碎香残→残民害理→理屈词穷→穷侈极欲→欲哭无泪→泪如雨下→下笔千言→言颠语倒→倒执手版→版筑饭牛→牛角书生→生功止过→过化存神→神眉鬼眼→眼不识丁→丁一确二→二缶锺惑→惑世盗名→名公巨卿→卿卿我我→我负子戴→戴发含齿→齿少气锐→锐挫望绝→绝后光前→前呼后拥→拥政爱民→民困国贫→贫而无谄→
韬光养晦造句
夙起的很小的鸟或者许有虫吃,不外第二只耗子才会患上到夹子中的奶汁食品(韬光养晦,永不出头)。
学会低调,懂得藏拙,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才可能赢得整个人生。
早起的鸟儿或许有虫吃,不过第二只老鼠才会得到夹子中的奶酪。韬光养晦,永不出头。
这位基金经理表示,在金融体系稳定下来前,韬光养晦方为上策。
百科解释
韬光养晦成语出处
晋·刘昫《旧唐书·宣宗记》:“历太和会昌朝,愈事韬晦,群居游处,未尝有言。”
后据此总结出成语“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成语故事
虽然他一直隐藏自己的这一志向,在福建境内天竺山真寂寺的三年间,在一次与名僧黄蘖和尚观瀑吟联时,他的才能通过一副对联表露出来。
一日,李忱与黄蘖和尚在山中闲话.面对悬崖峭壁上的一条飞瀑,黄蘖来了雅兴,对李忱说道:“我得一上联,看你能否接出下联。”李忱也兴致盎然,说道:“你道来我听,我必对得上。”黄蘖于是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几乎是脱口而出:“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韬光养晦成语寓意
“韬光养晦”启示人们要坚忍、谦虚、谨慎、深藏,永远沉下心、沉下意、沉下身段与弱势的大多数在一起。提倡坚忍、谦逊与亲民。要在行动和谋略上,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外在表现得低下、委屈、无能,使人对自己产生厌恶的感觉,放弃对自己的戒心。依靠这种“骗人”的假象减少外界的压力,松懈对方的警惕,而自己则暗中准备,积极“备战”,再瞄准时机,出奇制胜。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做个真正的智者,胜利终将属于自己。
韬光养晦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韬光养晦”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该成语的结构为主谓式;在句中一般作谓语。
运用示例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果为隐者,方韬光晦迹之不暇,安得知名?”
清·俞万春《荡寇志》:“你此去,须韬光养晦,再看天时。”
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自顾年老才庸,粗知《易》理,亦急拟独善潜修,韬光养晦。”
mfc1688.cn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