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成语词目沆瀣一气成语拼音hàng xiè yī qì成语解释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成语出处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
成语词目
沆瀣一气
成语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成语解释
沆瀣:指唐时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
成语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成语示例
皓东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四回)
近义词
狼狈为奸 同流合污
反义词
志同道合 肝胆相照
沆瀣一气成语接龙
沆瀣一气→气谊相投→投桃报李→李代桃僵→僵李代桃→桃园三义→义愤填胸→胸无宿物→物稀为贵→贵人善忘→忘恩背义→义正辞约→约法三章→章台杨柳→柳夭桃艳→艳如桃李→李广不侯→侯服玉食→食辨劳薪→薪桂米珠→珠翠之珍→珍禽奇兽→兽聚鸟散→散言碎语→语重心沉→沉吟不决→决命争首→首身分离→离鸾别鹄→鹄峙鸾翔→翔鸾舞凤→凤仪兽舞→舞裙歌扇→扇枕温席→席卷而逃→逃之夭夭→夭桃秾李→李白斗酒→酒后失言→言归于好→好逸恶劳→劳筋苦骨→骨鲠之臣→臣心如水→水米无干→干脆利索→索隐行怪→怪声怪气→气吞湖海→海涸石烂→烂额焦头→头高头低→低声哑气→气冲霄汉→汉官威仪→仪表不凡→凡夫肉眼→眼光如豆→豆蔻年华→华屋山丘→丘山之功→功名富贵→贵不召骄→骄佚奢淫→淫朋密友→友风子雨→雨泣云愁→愁眉蹙额→额手称庆→庆吊不行→行不逾方→方骖并路→路絶人稀→稀世之宝→宝刀未老→老罴当道→道尽途穷→穷年尽气→气忍声吞→吞云吐雾→
沆瀣一气造句
那些人沆瀣一气做坏事。
请让我把这解释清楚:我不是说米特罗纳是个被牛肉大亨买通而与其沆瀣一气的科学家。
所以更大的灾难性损失他们也是沆瀣一气的。
相反,有极大影响力的官僚们与“族”议员沆瀣一气,为那些道路营造商、建筑商、农场主以及其他利益集团提供保护。
英国的天气和巴士可谓“沆瀣一气”。
百科解释
沆瀣一气成语出处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谭)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成语典故
唐代盛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读书人都争着参加科举考试,考中了就能做官。
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成语寓意
从历史记载来看,崔沆是凭考卷录取崔瀣的,二人此前并无瓜葛,姓名联璧只是一种巧合,但语言的传播自有其约定俗成的惯性,传扬日久,“沆瀣一气”就从玩笑话变成了含有贬义的成语。客观地说,这即使不是一件冤案,也是因巧合而引起的曲解和讹传。这也警示人们,酒后谈资、坊间笑料、小道消息一类的传言,有时极具杀伤力,从来不可小觑。
与此同时,在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勾结起来,做一些危害社会的事,这也提醒人们交友需谨慎,交邪友,容易沆瀣一气,后患无穷。一定要看清这类人的本质,洁身自好,结交益友、乐友、诤友,坚决不与这些人同流合污。
沆瀣一气成语用法
成文用法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用于人或其集体、组织,含贬义。
运用示例北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崔相沆知贡举,得崔瀣。时榜中同姓,瀣最为沆知。谭者称:‘座主门生, 沉瀣一气。’”
清·普朴《孽海花·第三四回》:“皓冬的敏锐活泼,和胜佛的豪迈灵警,两雄相遇,尤其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成语辨析
沆瀣一气—臭味相投同:两者都可指因坏思想、坏作风相同而合得来。异:①沆瀣一气往往还含有“勾结成一伙”的意思,而“臭味相投”则没有。②“臭昧相投”仅用于人,而沆瀣一气除了人,还能用于人的集体、组织。③“臭味相投”的“臭”读“xiù”时,表示“气味相投”,为中性成语;而沆瀣一气为贬义成语。
mfc1688.cn整理